樹之美0001

甜姐兒微微
2009-06-13
中央社

新加坡「聯合早報」駐台北特派員今天撰寫專文,
向新加坡人介紹台灣的「美學經濟」,
淡化商業味、提升文化味,
軟性手法推廣茶文化,
效果比大聲硬銷茶葉或茶具更委婉動人。

「聯合早報」駐台北特派員沈澤瑋今天以
「不結帳,只結緣」為題,
描述她在台北碰到的新體會。

文章指出,在永康街的冶堂茶館,
外頭沒有招牌,沒有人帶肯定找不到,
因為外表並不起眼。
茶館裡充滿復古懷舊的情懷,
簡約典雅的設置帶出濃濃的文化氣息,
讓人不自覺的想放慢腳步,
讓身軀和腦袋遠離城市的喧囂。

進入茶館以後,文章說,
可以什麼都不說,找個椅子坐下發呆,
也可以和其他客人打招呼聊天。
老闆何健會問客人吃過飯了嗎,
之後送上一杯茶。

教授告訴她,飯前飯後,
老闆會給客人提供不同的茶。

文章指出,聊過喝過,
要離開時,正準備結帳時,
老闆神情淡若,
完全沒有要收錢的意思,
另一常客插話:「這裡不結帳,只結緣」。

文章說,離開茶館一直在想,
這樣的經營模式怎麼可能讓茶館長期生存?
因為好奇,第二次造訪,
茶館更熱鬧,
名嘴和媒體人正在交換茶具和茶葉心得。
在電視上咄咄逼人的名嘴,
聊起茶葉、茶具,文雅許多,
好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。

文章表示,當她問起老闆「不結帳,只結緣」怎麼長期經營時,
老闆說,這樣雖然不符合資本主義的做法,
但他認為推廣茶文化比賣茶更重要,
而且人與人的頻率若能契合就會群聚,
不同的客人會扮演不同的角色,
有的人會買茶,
有的人會買茶具,
即使客人不買東西,
喝喝茶也很好。

老闆向作者強調,
「茶不一定要賣得多,但要賣好的品質」。

他把自己定位為永康街的一個小店長,
有車開就開車,
沒車就搭公車或計程車,
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就可以了,
而且他就自己一個人經營,
沒請人幫忙,可大大節省開支。

文章說,喝茶30年,
老闆在1985年贏得中華茶藝獎選拔賽泡茶冠軍後,
決定辭掉銀行的工作,
開始全心投入研究茶文化。
不只和茶擦出火花,
也為了尋找民國初年「陽羨砂壺圖考」作者李景康珍藏的壺,
五度到新加坡結緣,
買到6個李景康的茶壺,
這些壺花了80萬美元,
卻是用老闆在台灣的一棟房子換來的。

文章指出,老闆回憶起這件事仍心存感激,
因為這些茶具對他很重要,
大大提升他對茶文化的認識,
「房子賣了可以再買,好的茶具錯過了,可能就沒有下一次」。

老闆又陳述著他的茶文化,
希望讓茶當作是文化和生活的一部份。
他說,都市上班族長時間離不開電腦,
喝茶的話,就必須加開水,
這能讓眼睛暫時獲得休息,
倒茶的動作也能讓僵硬的肌肉獲得舒展,
喝茶的時候深呼吸,一呼一吸之間,
思緒也能獲得片刻的沈澱。

文章認為,老傳統新包裝,精緻的茶文化,
加上美學生活的概念和細緻的經營手法,
都是延續傳統的推手。

帶引到茶館的教授說,
這就是台灣軟實力的一部分。

文章說,這是一種「美學經濟」經營模式的效益,
淡化商業味,提升文化味,
以軟性手法推廣茶文化,
效果比大聲硬銷茶葉或茶具來得委婉動人。
文章指出,
客人深感驚喜之餘,
也買得滿心歡喜,
單是「只結緣,不結帳」的觀念,就夠迷人了。
標籤: edit post
0 Responses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