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09/4/10 ~ 2009/6/14
活動網址:
http://www.nmh.gov.tw/zh-tw/Exhibition/Content.aspx?Para=121493&unkey=21
在中國現代藝壇中,張大千無疑是最具知名度與影響力的藝術家。
他鮮明的個人形象和精采的生活經歷,與其卓絕的畫藝齊名。
大千先生的畫學基礎根植於傳統,
由於業師曾熙、李瑞清的影響,
他早年取法明、清的文人水墨風格,
及至中年,為一探高古藝術真貌,遠赴敦煌,
臨摹了大量唐宋壁畫,畫風因而轉向工緻穠麗的傳統,
並造成用筆、用色甚至造型上的蛻變。
而後,他又長期旅居歐美,
接觸了西方自動性表現創作,加上眼疾所致,
使其開創出具現代感的潑墨潑彩畫風。
綜觀他一生的畫風發展,面貌多元,
猶如一部中國繪畫史的縮影,其更甚者,
是為傳統水墨畫帶入了現代風貌,
此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畫壇省思未來走向的議題上別具意義。
然而,張大千的藝術雖然廣受喜愛,
但欲真正掌握其藝術內涵卻十分不易。
由於其學習廣度超乎一般人,不僅兼擅各種畫科,
且每一畫科的學習,均入古極深,
吸收了歷代多種派別的養分,
因此對於鑑賞者、收藏家而言,
一直是極高難度的挑戰。
這些掌握張大千藝術的困難同樣也出現在學術研究上,
研究者若不深研傳統、熟諳各家風格,
是難以全盤掌握其畫風發展脈絡的。
再者,其創作力旺盛,所積累的作品數量極大,
這些龐大的資料也增加了研究上的複雜度與困難。
然而,卻也正因為如此,
這股「張大千熱」始終不減,
永遠充滿著吸引人的極大魅力,
也無怪乎徐悲鴻讚其為「五百年來一大千」!
國立歷史博物館由於機緣巧合,
與大千先生晚年接觸甚密,
不但典藏其大小精作達一百四十餘件,
並曾為他舉辦過十餘次重要畫展,
多年來更出版有關其藝事的專書畫集近二十本之多。
今年五月適逢大千先生110歲誕辰,
本館特為之舉辦「張大千110─書畫紀念特展」,
除挑選重要館藏品之外,
並廣蒐公私立收藏單位不同主題、內涵與風格之書畫精品96組件,
以及大千先生生活用品共同展出。
且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之上,加強教育性展示規劃,
以期將大千先生豐富而多元的藝術面向,精要地呈現於大眾眼前。
◎展覽時間:98年4月10日至98年6月14日
◎展覽地點:國立歷史博物館
活動網址:
http://www.nmh.gov.tw/zh-tw/Exhibition/Content.aspx?Para=121493&unkey=21
在中國現代藝壇中,張大千無疑是最具知名度與影響力的藝術家。
他鮮明的個人形象和精采的生活經歷,與其卓絕的畫藝齊名。
大千先生的畫學基礎根植於傳統,
由於業師曾熙、李瑞清的影響,
他早年取法明、清的文人水墨風格,
及至中年,為一探高古藝術真貌,遠赴敦煌,
臨摹了大量唐宋壁畫,畫風因而轉向工緻穠麗的傳統,
並造成用筆、用色甚至造型上的蛻變。
而後,他又長期旅居歐美,
接觸了西方自動性表現創作,加上眼疾所致,
使其開創出具現代感的潑墨潑彩畫風。
綜觀他一生的畫風發展,面貌多元,
猶如一部中國繪畫史的縮影,其更甚者,
是為傳統水墨畫帶入了現代風貌,
此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畫壇省思未來走向的議題上別具意義。
然而,張大千的藝術雖然廣受喜愛,
但欲真正掌握其藝術內涵卻十分不易。
由於其學習廣度超乎一般人,不僅兼擅各種畫科,
且每一畫科的學習,均入古極深,
吸收了歷代多種派別的養分,
因此對於鑑賞者、收藏家而言,
一直是極高難度的挑戰。
這些掌握張大千藝術的困難同樣也出現在學術研究上,
研究者若不深研傳統、熟諳各家風格,
是難以全盤掌握其畫風發展脈絡的。
再者,其創作力旺盛,所積累的作品數量極大,
這些龐大的資料也增加了研究上的複雜度與困難。
然而,卻也正因為如此,
這股「張大千熱」始終不減,
永遠充滿著吸引人的極大魅力,
也無怪乎徐悲鴻讚其為「五百年來一大千」!
國立歷史博物館由於機緣巧合,
與大千先生晚年接觸甚密,
不但典藏其大小精作達一百四十餘件,
並曾為他舉辦過十餘次重要畫展,
多年來更出版有關其藝事的專書畫集近二十本之多。
今年五月適逢大千先生110歲誕辰,
本館特為之舉辦「張大千110─書畫紀念特展」,
除挑選重要館藏品之外,
並廣蒐公私立收藏單位不同主題、內涵與風格之書畫精品96組件,
以及大千先生生活用品共同展出。
且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之上,加強教育性展示規劃,
以期將大千先生豐富而多元的藝術面向,精要地呈現於大眾眼前。
◎展覽時間:98年4月10日至98年6月14日
◎展覽地點:國立歷史博物館